
金絲楠木
詳細描述
DETAILED DESCRIPTION
金絲楠木
金絲楠木是中國特有的珍貴木材。代表物種楠木(學名:Phoebe zhennan S. Lee):原稱“楨楠”。大喬木,高達30余米,樹干通直。小枝通常較細,有棱或近于圓柱形,被灰黃色或灰褐色長柔毛或短柔毛。葉革質,橢圓形,長7-11厘米,寬2.5-4厘米,上面光亮無毛或沿中脈下半部有柔毛,下面密被短柔毛,聚傘狀圓錐花序十分開展,被毛,每傘形花序有花3-6朵,花中等大,長3-4毫米。果橢圓形,革質、緊貼,兩面被短柔毛或外面被微柔毛?;ㄆ?-5月,果期9-10月。

歷史上,楠、樟、梓、椆并稱為四大名木,而楠木被冠以其首,足見人們對楠木喜愛程度有多高。在中國建筑中,金絲楠木一直被視為最理想、最珍貴、最高級的建筑用材,在宮殿苑囿、壇廟陵墓中廣泛應用。根據《博物要覽》楠木有三種:一是香楠,木微紫而帶清香,紋理也很美觀;二是金絲楠(楨楠和紫楠的別名),木紋里有金絲,是楠木中最好的一種,更為難得的是,有的楠木材料結成天然山水人物花紋;三是水楠,木質較軟,多用其制作家具。古代封建帝王龍椅寶座都要選用優質楠木制作,同時還是古代修建皇家宮殿、陵寢、園林等的特種材料,該樹種自清代起就稀有了。晚明謝在杭《五雜俎》提到:楠木生楚蜀者,深山窮谷不知年歲,百丈之干,半埋沙土,故截以為棺,謂之沙板。佳板解之中有紋理,堅如鐵石。試之者,以署月做盒,盛生肉經數宿啟之,色不變也。
北京故宮及現存上乘古建多為楠木構筑。如文淵閣、樂壽堂、太和殿、長陵等重要建筑都有楠木裝修及家具,并常與紫檀配合使用。如明十三陵中,建成于明永樂十一年(1413年),明成祖朱棣的長陵棱恩殿,占地1956平方米,全殿由60根直徑1.17米、高14.30米的金絲楠木巨柱支承,黃瓦紅墻,垂檐廡殿頂,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筑大殿之一。
清康熙時修建的承德避暑山莊的主殿——“澹泊敬誠”殿,也是一座著名的楠木大殿。還有清西陵道光帝的慕陵隆恩殿、配殿建筑木構架均為楠木,并以精巧的雕工技藝雕刻出1318條形態各異的蟠龍和游龍。慕陵殿宇的楠木雕刻已突破了其他清陵油飾彩繪作法,采用在原木上以蠟涂燙,壯美絕倫。
金絲楠的原生態植物是大喬木,高達30余米,樹干通直。芽鱗被灰黃色貼伏長毛。小枝通常較細,有棱或近于圓柱形,被灰黃色或灰褐色長柔毛或短柔毛。葉革質,橢圓形,少為披針形或倒披針形,長7-11(13)厘米,寬2.5-4厘米,先端漸尖,尖頭直或呈鐮狀,基部楔形,最末端鈍或尖,上面光亮無毛或沿中脈下半部有柔毛,下面密被短柔毛,脈上被長柔毛,中脈在上面下陷成溝,下面明顯突起,側脈每邊8-13條,斜伸,上面不明顯,下面明顯,近邊緣網結,并漸消失,橫脈在下面略明顯或不明顯,小脈幾乎看不見,不與橫脈構成網格狀或很少呈模糊的小網格狀;葉柄細,長1-2.2厘米,被毛。
果橢圓形,長1.1-1.4厘米,直徑6-7毫米;果梗微增粗;宿存花被片卵形,革質、緊貼,兩面被短柔毛或外面被微柔毛?;ㄆ?-5月,果期9-10月。
金絲楠生長于海拔1000到1500米的亞熱帶陰濕山谷山洼以及河邊,其中品質最好的主要分布在中國四川邛崍、峨眉山,以及四川與云南接壤的地方。主要分布于中國四川、貴州等海拔1000-1500米的亞熱帶地區陰濕山谷、山洼及河旁。
喜溫暖濕潤環境,但又耐熱抗寒。原產地年均溫17℃左右,年降雨1400-1600毫米,多分布于蔭濕的山谷、山洼和河溝邊,可忍受間歇性短期水淹。在土層深厚、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沖積土或壤質土上生長最好,干旱瘠薄或排水不良處則長勢較差。 楠木為中性偏陰樹種,幼年期耐蔭蔽。其主根明顯,側根發達,根部萌蘗可長成大徑材。
根據《博物要覽》原文第十五卷《各種異木》所載:“楠木產豫章及湖廣云貴諸郡,至高大,有長至數十丈,大至數十圍者,鋸開甚香。亦有數種,一曰開楊楠;一曰含絲楠,木色黃,燦如金絲最佳;一曰水楠,色微綠性柔為下。今內宮及殿宇多選楠材堅大者為柱梁,亦可制各種器具,質理細膩可愛,為群木之長?!鄙厦嫠f的第二種楠木就是金絲楠;金絲楠被譽為國木。